“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隨著立冬節氣已過,我國北方地區已相繼開啟了湖北柴火灶供暖模式,北方大氣汙染治理又將麵臨考驗。而清潔取暖是治霾的重要途徑之一。
根據國家對北方地區清潔能源取暖工作的部署,到2021年“2+26”城市以及其他地區的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率要分別達到60%和40%以上的目標,而在2016年這一比例尚不足20%。一方麵是艱巨的清潔取暖改造任務量,另一方麵則是近年來“氣荒”“複燃”等問題頻現而引發輿論爭議。打贏這場清潔取暖攻堅戰,麵臨重重挑戰。
國際環保組織亞洲清潔空氣中心近日發布.新調研報告《北方典型地區農村居民冬季取暖研究》(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針對北方農村典型地區進行冬季取暖調研後指出,北方農村地區需“穩步推進”“策略性布局”,在短期目標和長期願景間作出合理平衡,推動農村地區清潔取暖進入可持續模式。
“調研發現,目前清潔取暖工作存在三大‘痛點’。”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首先是散煤取暖依舊造成大量室內外空氣汙染,其次是較高的使用成本為散煤‘複燃’埋下隱患,.後是清潔取暖改造的政府管理體係和市場運營機製存在雙重困境,亟需轉型。”
北方農村地區室內空氣汙染物PM2.5和CO均超標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劉廣青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清潔取暖相關研究更多關注城市和城鄉結合部,重點集中在京津冀地區,而缺乏對其他北方農村地區的深入調查與研究。因此,該報告針對中國北方典型農村地區,特別是京津冀以外深入推廣農村清潔取暖的典型地區開展研究,研究選取了山西、陝西和黑龍江3個省份的6個代表性城市——長治、朔州、銅川、榆林、綏化和牡丹江。
之所以選擇這3個省份是由於其農村冬季取暖散煤使用量均排全國前十位。劉廣青解釋說,山西、陝西包含“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是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之一;黑龍江作為東北三省的典型代表,是生物質綜合利用的代表性地區。
報告發現,北方農村地區取暖用散煤消耗量或遠超預期,排放強度高,室內空氣汙染物PM2.5和CO均超標。
對此劉廣青表示,一方麵,中國北方地區居民生活散煤實際消費量或更高。據報告估算,山西、陝西、黑龍江農村居民取暖年散煤的實際消費量分別是政府統計年鑒數據的2.69倍、2.08倍、14.87倍。
另一方麵,散煤取暖會造成嚴重的室內空氣汙染,農戶室內日平均PM2.5濃度為255微克/立方米,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日均濃度指導值25微克/立方米的10倍以上。而37%的農戶家庭CO室內日均濃度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日均濃度指導值7毫克/立方米。劉廣青表示,“這兩項汙染物給人體健康帶來巨大風險。”
雙替代仍是主流清潔技術路徑
劉廣青表示,“調研發現,雙替代(‘煤改氣’‘煤改電’)仍是主流清潔取暖技術的路徑,湖北柴火灶本地資源優勢逐漸被利用。”
長期來看,逐步用電能、天然氣、太陽能和生物質等清潔能源替代散煤取暖是清潔取暖的終極目標。短期來說,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和基礎設施情況,分階段在有相應基礎設施條件的地區實現清潔能源替代。
調研結果顯示,在已完成清潔能源改造的用戶中,山西、陝西的“煤改氣”“煤改電”占比分別為87%、94%,顯示出其無法撼動的主流地位。
“煤改氣”是試點初期應用.廣泛的技術路徑,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煤改氣”技術成熟,且短平快適合大規模推廣。但是適合“煤改氣”的區域越來越少,並且在“氣荒”迅速扼住這條路徑的關卡後,各地開始實施以氣定改。
以山西省為例,“煤改電”的比例從2017年的5%上升到2018年的11.5%,同時還增加了生物質、太陽能等其他取暖技術路徑,占比11.1%。在劉廣青看來,調研的3個省份各自具備豐富的本地資源,可作為其他清潔取暖技術改造的基礎。
盡管山西與陝西均是富煤省份,且擁有豐富的電力資源,分別可將其發電量30%與22%輸出到外省。但農村電網容量無法支撐短期內大規模“改電”的需求。據了解,大規模“煤改電”要求戶均用電容量達到6.25~8.75千伏安,但目前當地該指標尚不足2.3千伏安,差距較大。
劉廣青認為,“‘煤改電’遭遇挑戰的根本原因在電網。”並且,在所有清潔取暖改造技術路徑中,改電所需的基礎設施投入.大,戶均基礎設施投入成本是改氣的兩倍。此外,電取暖主流技術之一的空氣源熱泵一次性設備購買費用也遠高於其他選項;而設備便宜的直熱式電取暖方式能效低、長期運行成本高,不適合在寒冷地區使用。
經濟成本是農村用戶關注重點
報告還發現,經濟成本是目前農村用戶清潔取暖關注的首要因素。若無補貼,清潔取暖使用意願低,農村用戶.關注的是經濟實用。即使存在補貼,運行費用仍然是傳統散煤取暖運行費用的兩倍甚至更高。
受訪農戶中,在無補貼情況下願意改用清潔能源的比例僅為4.81%。而在財政補貼“退坡”和停補後,可能會增加後期散煤“複燃”的隱患。
“要實現可持續的清潔取暖,需要‘用戶用得起、政府補得起’。”劉廣青說,“農村清潔取暖改造應基於農戶的經濟承受能力,綜合考慮地方財政和資源稟賦等因素,遵循用戶可承受、政府可支撐、運行可持續的原則。”
當然,除了農戶的接受能力外,清潔取暖的政策製定和實施涉及到多部門、多層級,協調也存在很大難度。報告認為,以發展改革部門進行總體規劃部署,按照能源供給管轄權限進行分工的傳統機製,已經無法滿足清潔取暖的整體需求,缺乏創新的管理體製機製。
報告指出,中央到地方的財政、能源、住建、生態環境和發展改革等政府部門以及電力、燃氣和供暖等企業聯動機製尚未建立,缺乏靈活的溝通和協調機製。特別是作為具體落實推廣的縣級政府,雖然對當地農戶取暖需求、資源稟賦比較了解,但卻並不參與清潔取暖規劃的製定。
對此,報告建議讓縣級政府掌握更多話語權,以.了解本地情況且參與政策落地實施的縣級政府為主體,製定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實施方案。而對於清潔取暖市場,政府應製定科學的招標采購、補貼與評估機製,保障企業服務質量及用戶利益。
堅決反對“一刀切”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年、關鍵年,而今年的工作安排則是重中之重。
不久前,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進行了整體安排和部署,提出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要全麵完成2019年環境空氣質量的改善目標,秋冬季期間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6%。
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對過去行之有效的、好的經驗和做法持續予以推進。在保持工作連續性的基礎上,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更加強調依法性、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具體來講,一是更加強化依法依規。堅決反對“一刀切”,在今年的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中,一律沒有涉及強製性錯峰生產、大範圍停工停產等要求,堅決反對“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二是更加突出科學施策。實施差異化湖北柴火灶應急管理,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三是更加強調因地製宜。